线上课堂,开发法律服务新业态
2020-05-09

编者按:

2020年,一场新冠疫情,为整个社会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

然而,作为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、学习热情高涨的群体,律师们则通过线上课堂,按下了弥补知识短板、总结办案心得、分享执业经验的“快进键”,将一场自然危机化为了一次提升自我能力的契机。

线上课堂形式,也在这个春天,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。

疫情期间,学有所长的律师前辈化身“网红主播”、“直播达人”在线“带货”;青年律师、法科学子在线点赞、打赏、“送火箭”;律所、法律科技平台纷纷使出看家“大招”参加这场“比武大赛”;共同为全国法律人烹饪了一道道鲜美的“法律大餐”。

然而,律师如何选择直播平台、每家直播平台分别有哪些特色、线上课堂与线下讲座有什么区别、直播课程应该如何设置等等都成为了大家所关心、热议的话题。

“我看了明天的会议安排,没有整块时间。我们还是现在谈吧,要不晚上睡不踏实。”

4月6日23:37分,在将当天晚上的直播嘉宾谢鸿飞老师安全送回家后,蒋勇律师开始了这次访谈。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午夜访谈。

而这种情况,对蒋勇来说,已经是家常便饭。

2020年的春天,因为新冠疫情,蒙上了一层寒冬的外衣。而在这件外衣之下,却迎来了律师行业线上直播课堂的春天。

2月以来,多名学者、律师变身“网红主播”、“直播达人”,以自己的专业知识,为全国法律人烹饪了一道道鲜美的“法律大餐”。

而各大律所、法律科技公司也使出了“大招”,通过各具特色的课程设置,走上了直播课堂的“比武大赛”。

直播课堂缘何爆发式增长?

“律师的周末,不是在开会,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。”这句话在律师圈内广为流传。律师,作为一个知识需要快速更新、学习热情高涨的群体,没有周末的概念。

疫情期间,线上分享成为了律师业内交流、分享的主要方式。专业律师直播带“货”,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、执业感悟,青年律师在线点赞、打赏、“送火箭”,表达自己对于授课老师、课程的喜爱。这种突破了地域限制的学习方式,成为了疫情期间法律人提升自我能力的“新宠”。

而线上直播课堂爆发式增长的原因,外因是疫情的驱使,内因则是得益于短视频技术的发展。

短视频的萌芽,可以追溯到2011年3月,这一年,“快手”刚刚成立。2012年,快手由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化为短视频社区。2011年到2015年,四年时间,美拍、秒拍等产品进入公众视野,从而将短视频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
随后,2016年,随着南方周末、界面等传统专业媒体入驻,短视频迎来了发展高峰。同年9月,抖音上线,将短视频推向了高潮。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抖音APP日活已经达到4亿人次。

借助于技术的发展,法律行业的传播与交流方式,也逐渐走向了线上。但是,对于相对低频、偶发、专业、决策复杂的法律服务行业来说,现在进入短视频领域,流量红利已很难挖掘。广大律师需要思考的,是如何在垂直领域实现转化。

这一点,也是无讼创立的初衷。

2014年11月17日,“天同诉讼圈”一篇《秘密行动:代号无讼》文章的发布,为法律人带来了一种专业阅读的新方式。自此,中国最大的法律人垂直社区“无讼阅读”APP正式诞生。作为无讼的创始人,蒋勇带领着“无讼团队”,第一次站在时代面前,开始探索“互联网+法律”的奥秘。

2015年6月,“无讼学院”开课,秉持“把真正有用的知识,实实在在地教给更多律师”的理念,无讼开始以线上录播的方式探索授课新模式。

相较于第一代“网站视频”线上课堂模式来说,“线上录播”作为第二代线上课堂模式,克服了“网站视频”模式中由于更新速度慢带来的内容老化、知识过时、画质模糊问题。作为一门需要根据现实问题不断修改、更新、完善的实践性学科,“法律修改一个字,半个图书馆变废纸堆。”法律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,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。而“线上录播”形式的“支持回放”“实时更新”功能,保证了律师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最新的法律知识。但是,这种形式也有其缺陷,没有互动感的学习体验,使得学员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,无法保证持续性地专注学习。

“直播课堂”作为第三代线上直播形式,打破了地域的局限,使学员与名师之间只有一屏之隔。以无讼直播为例,得益于技术的发展,直播形式的及时更新、实时互动、支持回放特色实现了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的全面覆盖、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、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。通过邀请学界名家、业内大咖授课,无讼真正将名师送到了学员面前。正如蒋勇所说,“此生无缘上北大,但可以聆听北大法学院潘剑锋院长授课,享受和北大学子一样的待遇。”而其丰富的课程设置,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、兴趣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,自定义自己的“专属课表”。在这个意义上,无讼学院,相当于每个学员自己的“无讼大学”。

针对疫情期间直播课堂爆发式增长的原因,在蒋勇看来,“首先、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。短视频潮流、带宽的提速,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制作视频。依托于云计算的快速发展,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的SaaS平台上轻松获得优质课程,实现实时互动;其次、是法律行业知识分享思维习惯的沉淀。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,便是信息传播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,开放分享,将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;最后,便是此次疫情的影响,迫使律师们被迫走向了线上。”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,其实是技术发展背景下,律师行业必然作出的改变。

如何选择直播方式?

如果一位律师希望开设直播课程,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直播方式,是摆在律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。

在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直播方式前,进行直播的目的,是律师个体首先要明晰的。

目前来看,律师进行直播的目的主要有引流、知识付费、品牌宣传、客户转化、知识分享、社群互动等六大类。

明确了直播目的之后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选择直播方式。

通过观察目前的直播课程,律师进行线上直播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:借助直播工具、律所搭建直播平台、律师入驻法律界的垂直直播平台。

对于律师个体来说,借助现有的直播工具是最为便捷的。目前的直播类工具有微信群语音直播、一直播、小鱼易连、抖音等。这类直播方式的好处在于,操作门槛低、技术成熟、服务器比较稳定、自带流量,律师只要打开手机、创建直播间,即可进行直播,成本比较低。但是,缺点也较为显著。以抖音为例,这类直播工具的娱乐属性比较强、目标受众不确定,由于并非法律专业领域的直播工具,因此,互动效果、客户转化率较低。

于是,有的律所开始研发、搭建自己的直播平台。例如大成律师事务所研发的“大成律师”APP、瀛和律师机构研发的“瀛和律师云课堂”等。这种直播形式的优势在于,实现了律师业内的垂直、有效分享,客户转化率较高。但是,研发、搭建直播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时间,成本高昂。因此,对于大多数律师事务所来说,选择创建自己的直播通道,搭载小鹅通等直播工具,从经济成本角度考量,更为便捷。

法律界使用比较普遍的,则是入驻法律科技公司的直播平台。目前,法律行业的直播平台主要包括无讼APP、智识网、法蝉、Acelaw法培学院、iCourt线上法学院。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,技术成熟、自带流量、受众群体比较固定,讲师只需要专心打磨自己的课程内容就好。具体选择哪个平台,则需要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来确定。

从现有课程来看,无讼主要是通过邀请学界名家、律界大佬,围绕专业学术问题、律师执业实务问题设置课程;智拾网的课程主要针对律师的工具应用技能;iCourt线上法学院聚焦于律所管理、律所营销及律师办案工具应用技能;法蝉学院主要围绕律师专业技能、青年律师成长、律师谈判心理等话题;Acelaw法培学院的课程定位于律师专业技能、行业经验分享、青年律师成长、职场心理学。

从技术角度来看,有的平台是采用语音结合PPT授课的形式、有的采用视频连线直播形式。从用户角度来说,具有互动功能的视频直播形式,用户体验更佳。

那么,究竟哪种直播形式更好呢?对于大多数律师及中小型律所来说,入驻律师行业内的第三方直播平台,更为便捷。“这种形式相当于律师行业的淘宝网。对于淘宝网的商户来说,没必要自己搭建淘宝网,只需要入驻淘宝网开店就可以。”蒋勇表示,“同理,对于律师及律所来说,入驻律师业内的垂直平台,更为便捷。”

如何设置直播课程?

信息爆炸时代,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纷繁庞杂,内容始终是一门课程能否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。

从内容上来看,目前的直播课程主要分为学术探讨、职业方向、行业发展、实务技能、时事热点、职业艺术等六大类。

学术探讨类课程主要是专家学者就学术中的某个难点问题,进行单点式的深入讲解。如孙宪忠老师的《民法典编撰的体系性和科学逻辑》、陈卫东老师的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与实践》、王轶老师的《民法典的变与不变》、杨立新老师的《民法典给律师代理侵权诉讼带来的几个重要问题》、张新宝老师的《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立法的大改与小修》。

职业方向类课程主要是律界前辈通过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悟,就青年律师职业道路上的困惑进行答疑解惑。如俞思瑛老师的《公司法务与外部律师如何更好结合?》、莫琼老师的《青年律师如何实现跨越式成长?》、常铮老师的《从“小”助理到“大”律师,你的认知和方法靠谱吗?》、刘思锐老师的《法律留学、海外执业与涉外法律职业规划——从国际律师事务所视角之浅析》、刘正东、霍子诗、黄云燕、王思维等老师的《“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”是律师行业绕不开的怪圈吗?》、陈宜老师的《我国律师职业伦理漫谈》。

行业发展类课程主要聚焦于律师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、律师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进行总结与预测。如梅向荣的《新冠疫情后:中国律师行业发展应对》、王凤梅、董冬冬、常金光、高树、姬晨的《疫情下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“危”与“机”》。

实务技能类课程主要是围绕律师执业中遇到的实务问题进行分享。如韩嘉毅、林东品、陈雄飞老师的《刑辩律师核心技能:接待与会见》、许兰亭、薛火根、陈雄飞老师的《刑辩律师核心技能中的阅卷和调查》、郑玮老师的《法律逻辑与法律文书写作》、李春光老师的《可能判处死刑案件的辩护策略》、袁华之老师的《工期争议问题如何鉴定和解决?》、赵春雨老师的《审前辩护的控辩沟通实务》、程晓璐老师的《邢民交叉和刑行交叉案件辩护攻略》。

时事热点类课程主要是以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,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解读,与同行交流的同时也有助于普法。如顾永忠老师的《从孙杨案谈交叉询问的诉讼原理与本土运用》、赵因老师的《疫情下复工企业和员工如何防疫》、谢向英的《从瑞幸事件谈新证券法后上市公司的刑事法律风险》。

职业艺术类课程则是从更高的维度上,从艺术的视角漫谈律师职业。如杨征宇老师的《中国法庭艺术》、潘剑锋老师的《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实践应用》、杨良宜老师的《走向国际的仲裁道路》、周光权老师的《刑辩的难点与刑法学的痛点》、刘艳红老师的《刑法的根基与信仰》、王兆峰老师的《刑事辩护的“道”与“术”》、 陈瑞华老师的《刑事辩护律师的思维方式》、赵运恒老师的《从大辩护角度谈有效辩护》、刘卫东老师的《民营企业家刑事风险防范与辩护》。

从课程设置上来说,各家律所、各大直播平台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,拿出看家本领来参加这场直播界的“比武大赛”。

其中,有单点式的深入讲解。如周光权老师的《量刑何以更精准》、江溯老师的《犯罪竞合的判断方法》、朱桐辉老师的《证据印证的优势及陷阱》。这种形式通常是就某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入解析,力求讲深讲透。

为了体现课程特色、形成听众粘性,部分平台更是推出了设置精妙的系列课程。如无讼学院推出的“民法典名家谈”系列课程,邀请顶级民法名家王轶、杨立新、张新宝、孙宪忠、谢鸿飞、龙翼飞,按照民法典编纂的逻辑与编目,每周一个主题,带你逐编学透民法典。无讼|直播晚8点的“刑辩三人谈”系列课程,邀请15位国内顶级刑辩律师,针对刑辩律师的会见当事人及其家属、举证质证、阅卷和调查、庭审辩论、庭审发问、审前辩护与庭前准备六大核心技能进行深度剖析,为律师掌握刑事辩护技能开启了崭新的进阶通道,让法律人真正感受到刑事法庭的控辩较量。尚权刑辩学院的“刑辩新人”、“刑事辩护技能”、“名家讲堂”、“辩护人的进阶课堂”等70节系列课程,选取刑事辩护中的难点问题,小题大做、以小见大,打通了从法学理论到辩护实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博和律师事务所的“刑辩新势代”系列课程则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位青年刑辩律师,以对谈的形式,全面深入讨论刑事律师所面对的理论与实务问题,搭建起律师之间“零距离”的交流平台。

除此之外,无讼学院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“星空会客厅”课程,直接将课堂搬进了授课老师家的客厅里。第一期,我们走进了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、总法律顾问俞思瑛老师家的客厅。作为一名有着律师执业经历的公司法务,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,俞思瑛老师娓娓道来,与七位与谈嘉宾分享了自己关于外部律师与公司法务如何定位、如何更好结合的职业感悟。这种形式在授课之余,更添了一丝温馨。

同样,面对律师行业内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话题,无讼创造性地推出“星空微论坛”课程,采用多地连线直播的形式,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。“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,是律师行业绕不开的怪圈吗?”蒋勇表示,“这是律师行业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,年轻律师有好多槽要吐,资深律师师傅们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出来。”于是,“星空微论坛”第一期就聚焦在“青年律师成长”这一主题,邀请到北上广深杭蓉六大城市的青年律师代表作为主谈人,实时多地进行了在线讨论。

线上课堂与线下讲座有哪些区别?

当然,相较于线下讲座,线上课程也有其固有的缺陷。

从讲者的角度来看,线下讲座中,讲师明确知道听众是哪些人、分别从事哪些职业,这样,授课的时候针对性比较强。线上则无法统计听众的上述指标,授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从而损失了更强的针对性。另外,北京冠衡律师事务所刘卫东律师认为,“线下讲座最大的优势在于,听众的反馈。”应松年老师在分享他的从教经验时曾说,“我上课的时候,总会去观察学生的眼睛。”授课,不只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过程,也是老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。刘卫东表示,“老师从学生的眼神中获得反馈,迷茫、困惑的眼神,则表示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点讲解的不够易于理解,从而进一步加以完善。”在这一点上,大成律师事务所赵运恒律师也有自己的体会。“线下讲座中,讲师可以根据讲前讲后的沟通、台上台下的实时互动,来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、表述方式和授课速度等。”关于如何实现有效沟通,法律先生CEO彭帅认为,“线上课堂一般只能通过优化自己的背景以及助教的引导来获得反馈。即便目前有些平台设置了问答区,效果也完全不同。”另外,线下课程更多具有内部交流属性,大家可以畅所欲言、放开讲,但线上课堂的公开透明、支持回放功能,限制了讲师的发挥,也会影响授课效果。

为了解决线上课堂存在的以上问题,无讼特别在故宫东华门附近开辟了一块“直播空间”。

每一期的直播,无讼会将授课老师邀请到这个“直播空间”,台下也会邀请部分观众作为“学生”,尽可能营造一种现实中的“课堂”。这样,讲师可以从台下“学生”的眼神中获得一些反馈,根据这种反馈,适当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、速度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上课堂互动性差的这一缺点。

截止4月11日,无讼直播间已经陆续邀请74位老师,开展了70余场直播课程,累计观看人数达到了172万人次。

而说起无讼直播间的“明星课程”,当属3月9日王轶老师的《民法典的变与不变》课程。直播当晚的实时在线人数一度达到了146380人次,累计达到了317886人次。31万人次是什么概念?蒋勇律师表示,“全球最大的足球场是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足球场,球场容量为15.5万个座位。相当于王轶老师的这个课程,有两个马拉卡纳球场的听众进行了学习。这在线下讲座时代,是难以想象的。”

此外,还有一个问题,相信很多网课的“粉丝”们都遇到过,就是如何选择一门性价比较高的课程?尤其是在周五晚上的8点档,少的时候,同时有三场直播课程,多的时候,则多达六场课程时间冲突。

对于听众来说,一般首先是讲师导向,基于对授课老师学识、学术成果、知名度的了解来选择课程;其次是平台导向,基于对某一平台课程质量的熟悉程度,更倾向于选择课程质量高、成体系性的平台,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用户粘性;最后是内容导向,基于自己的执业方向、学习兴趣、能力短板,选择合适的课程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。

但是,以上选择都建立在熟悉讲师、平台、内容的基础上,如果遇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课程,该如何选择呢?这就不得不涉及到目前直播课程的另一个问题,课程评价体系。

我们在校期间,经常会收到校方的课程问卷调查,有的是针对教授个体的、有的是针对课程内容的,根据这些问卷调查,校方得以调整下一学年的课程安排,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问卷结果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,选修、定制自己的专属课表。

例如最近B站的“网红UP主”罗翔教授,就是多年蝉联中国政法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。在上线B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罗翔教授即收获了458.6万的粉丝数,上传的第一个视频更是达到了742.6万的播放量。“罗翔老师的视频,只要点开一个,就根本停不下来。”很多小伙伴看完罗翔教授的视频,直呼“上头”,一不留神,已经学了一个小时刑法课了。也有很多非法科朋友表示,“扶我起来,我要接着学刑法。”可见这些点赞、投币、转发、评论、弹幕等“评价数据”对于一门课程、一门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性。

以无讼直播为例,课程评价体系也是无讼下一步将着力解决的问题。蒋勇表示,“下一步,无讼将针对过往的直播课程,发放问卷调查,对课程进行评价。也将在每一课程下设置评价功能,让每一位听众都参与到对于课程质量的评价中来,合力提升无讼直播平台的课程质量。”

最后,我们发现,目前的课程大多是公益性质的。有人说,世界上最贵的东西,都是免费的。例如阳光、例如空气、例如亲情、例如现在的线上公益直播课程。但是,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,公益是否可持续?

从商业角度来说,只有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闭环,商业才可持续。对于直播行业来说,要想长期做下去,就必须找到适合的生存模式、符合价值规律的发展模式以及用户养成为知识付费的习惯。正如蒋勇所说,“为知识付费,是保障直播课堂生命力持久的必然趋势。否则,将导致这种形式的消亡。”

线上直播,将如何改变法律服务业?

新冠疫情,对于整个社会、对于中国法律服务业来说,无疑是一场重大的危机。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危机也意味着,危中有机。对于个体来说,这是一个提升自我的契机,对中国法律服务业来说,则是养成线上工作习惯的一次良机。

“线上学习习惯,将是这场新冠疫情留给中国律师业的最大一笔遗产。”蒋勇预言。

作为中国律师界的“知名预言家”,这并不是蒋勇第一次预言。早在2019年年初,他就曾预言,“互联网的江湖,流传着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说法。以2019年为界,法律服务互联网化的上半场已然结束。上半场‘连接’‘数据’是关键词,无讼顺应了移动互联网高速成长的红利,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互联网传播连接法律人,基本完成了上半场的任务;下半场的关键词是‘产业互联网’,无讼要深入法律服务产业本身,利用上半场的成果,线上线下结合,重新组织产业要素。”

线上与线下结合,2020年的新冠疫情这头“灰犀牛”,又一次印证了蒋勇的预言。

时间回到2020年1月23日,武汉封城当天。蒋勇在无讼、天同内部,紧急召开战略讨论会。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,蒋勇明确提出,“2020年全年缩减线下规模,尽量把力量转移到线上。目前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整年。”同时,号召无讼、天同合伙人做好线上直播的准备。

2月3日,蒋勇即撰文指出,“客户线上化的习惯逐渐养成,通过网络找律师的几率加大。随着通讯技术从3G到4G、5G的进步,网速和带宽流量有能力支持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连接,互联网进入下半场,ToB企业服务方面的SaaS类工具迅速普及。这些都使得人们工作的线上化程度加深。法律服务需求方主体,从80后到90后、00后这些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的代际更迭,将从根本上推动在线工作习惯的养成。”

“这次的新冠疫情会加速助推工作的线上化迁移。为了尽可能阻断病毒传播,人们要避免人员聚集、减少活动,灵活用工、远程办公模式会在疫情期间被鼓励和普遍应用。”

2月4日,蒋勇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“主播经历”。当晚,他以《“战疫”当前,律师如何保持高效远程工作?》为题,与大家进行了分享。数据显示,实时在线人数达到了10454人次。这次“直播新体验”,一举打破了自己在贵阳新会展中心创造的3000人听众的纪录。而这一纪录,相当于蒋勇去年历时一个月、走遍22个城市的巡回大讲堂全部听众的总和。

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奇迹。“2003年的非典疫情,催生了以淘宝、京东为代表的电商,促成了人们线上购物习惯的养成。”蒋勇表示,“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,我们大胆预测,2020年的新冠疫情,将有望促成人们线上办公习惯的养成。”

从目前来看,历史又一次选中了蒋勇,验证了他的预言。

我们可以发现,在疫情防控期间,各级法院纷纷就审判执行、诉讼服务工作作出特殊安排,尤其鼓励当事人、诉讼代理人通过诉讼服务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在线开展立案、缴费、调解、查阅档案等诉讼活动,这就要求律师们的工作尽快向线上迁移。

面对这一新形势,蒋勇建议,“在律所内部,应充分重视线上远程协作办公习惯的养成。疫情防控期间,团队成员各自在家隔离,应充分利用线上协作工具,将有利于提升律师的工作效率。即使将来疫情影响结束后,规范化的在线工作习惯也将成为律所管理、律师数据积累的重要基础。”

这些数据的积累,其实是对人们线上行为的自然沉淀。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,就可以为每一位在线用户进行“数据画像”,这些客观、真实的数据,是建立信任的基础,也是进行律师评价的基础。需要注意的是,评价体系的建立,并非为了评价而评价,而是为了更好地配置法律行业内的资源。

对于线上直播课堂的未来,蒋勇又一次预言:“线上课堂形式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直接触达用户本身,使得用户的学习成本大幅度降低,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。随着律师线上习惯的养成,未来,线上课堂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法律服务业。”因为,你无法靠囤积知识变得渊博,共享才能让你博学。

疫情结束后,蒋勇的这一预言是否能够成真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